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批发银行业一直致力于重塑自身业务模式,以增强抗风险韧性,并创造可持续的回报。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然而,当前行业需要应对经营环境的两大新变化:
- 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双管齐下的超级周期业已结束
- 新的银行业资本充足制度在全球范围推行,而各经济体在新规落地实施考虑和进度方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我们预计这两大变化将影响行业营收和回报前景。2023年3月掀起的利率狂飙曾引发一场银行业危机,这场危机对银行业长期以来在流动性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的假设提出了挑战。结构性升息抑制了企业客户对财务顾问和证券发行业务的需求,而正是这两项业务在疫情期间带动了行业增收和业绩回报。资本充足率监管新规,尤其是美联储、美国货币监理署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布的美国版《巴塞尔协议III》“终局”规则,可能从结构上彻底改变批发银行业务的经济效益,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将一些业务活动从银行体系中剔除。
另一方面,对银行而言,这些变化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交易银行和证券服务业务规模可观的银行将因结构性利率的上升实现增收和回报提升。此外,如果美国实施较其他国家和地区更严苛的资本规则,世界其他地区的银行同业能够借机抢占本土市场份额,扩大批发银行业务规模,缩小与美国领先银行的回报差距。
更重要的是,银行多年来一直探讨的业务模式改革举措,有望在经营环境结构性转变的催化下落地实施,进而推动效益表现跃迁。我们预计,银行将根据拟议的资本新规重新定价并调整业务模式。据测算,即使是在可能性不大的潜在情景下(即美国资本新规按照拟议的形式实施),业务模式调整对美国批发银行业股本回报率的拖累也将从6个百分点降至2-3个百分点。比较而言,在最有可能出现的潜在情景下,新规实施的影响将小于全球金融危机后第一轮资本新规对批发银行业股本回报率造成的5.5个百分点的影响。
行业前景展望
我们对全球批发银行业未来三年的前景展望与通货膨胀、货币政策以及各市场资产价格的走势密切相关。批发银行业收入池最近出现调整,但从收入结构来看,收入池仍高于疫情前水平(+12%),反映出在经济增长和股票估值提高的基础上,银行系统的波动性和收益率都有所提高。不同业务条线的前景各不相同,随着投行业务收入进一步减少(-15%),资本市场业务收入趋于稳定(-8%),而交易银行业务(+29%)和证券业务(+10%)将继续快速扩张。
我们详细分析了2023-2025年间全球批发银行业务收入池在三种经济效益情景下的演变,以系统性地预测行业收入前景。由于资本新规在2023-2025年预测期后才有望全面实施,因此三种情景均未考虑资本规则修订因素。
- 基于基准宏观经济情景,各国央行和政策制定者将成功实现“软着陆”,即在控制通胀的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均未陷入深度或长期的经济衰退。然而,在预测期内的大多数时段,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各类资产的波动性将持续存在,但通胀最终会逐渐消退,资产价格或信贷市场不会受到严重冲击。资本市场将重新开发,释放出大量潜在需求;
- 基于“悲观”宏观经济情景,为抑制通胀,各国央行将全球经济和产业推向“硬着陆”,即全球一个或多个主要经济体陷入衰退,资产价格受到重大冲击,信贷条件恶化。经济形势缓解通胀压力,为预测期期末的复苏创造条件;
- 基于“乐观”宏观经济情景(“不着陆”),尽管各国央行努力减缓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胀,但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形势仍然继续升温。稳步小幅的加息将推动以利率为导向的交易银行和证券业务发展,而持续的不确定性则有利于以波动为导向的资本市场业务增长,但信贷和投行业务将会受到高利率环境的制约。
制胜战略
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结构性改革时期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在随后十年间率先采取行动并保持坚定信念的银行成为了大赢家。即使未来的变革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作壁上观的应对策略也注定要失败。我们认为,银行的制胜战略包括:
- 增强营收模式的抗风险韧性,瞄准具有成长性和稳健性的新领域
- 深化并维护好客户关系,挖取客户关系的全部价值
- 调整业务模式,确保处于新生态系统的中心位置,减少资本投入
- 利用正确的成本杠杆,这需要机构根据目标业务模式量身定制
批发银行业务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适应资本新规,但预计各银行的出发点和战略路径将表现出显著差异。未来五年战略定力和执行力对银行的重要性将超过金融危机以来的任何时期。